澳门新闻网 > 教育 > 正文
故事会 | 李雪乔:做一个能影响学生人生轨迹的教师

本文约38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

故事会

编者按:

教育从来不缺故事。这里是《中国教师》杂志的教师故事会,邀请您来讲一讲自己的故事,关于教育,关于生活,关于家庭,关于成长。您是来,还是来,还是来呢?故事会投稿邮箱:heartedu_sx@163.com

李雪乔

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教师,中学数学高级教师,喜欢中国传统文化。

“除小芳外(小芳即笔者),如果谁能算出这道数学题,我就把谁背到北京转一圈。”小学五年级的这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的话语至今仍萦绕在我心头。原来在数学老师的心里我是唯一能解出难题的,我的内心深处从此涌起强烈的上进心。自那时起,我便在学习上格外地认真,一直到小学毕业,全乡统考,我荣获了第一名。数学老师和我是同村,他每见到我,都会说:“小芳将来一定是咱们村的大学生。”每听到这句话时,我都会感到动力十足,学习上有使不完的劲。

转眼间,我上了高中,离家较远,住在了学校。一天,爸爸用自行车驮来一塑料袋的干馍馍,这是我一个月的口粮,爸爸临走时,我告诉爸爸,我的政治书找不到了,书店里又买不到。第二周,爸爸又来学校了,当爸爸从怀里拿出一本手抄的政治时,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,我为有这样的爸爸而感到自豪。我下决心,一定要考上大学,作为对爸爸的回报!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已实现了自己当时的决心,也一刻不会忘记爸爸为我抄政治书的浓浓的父爱,直到永远。

老师的实时鼓励,父母的言传身教有时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。

在踏入教育行业之前,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件很浪漫的事业。如同《放牛班的春天》里所描绘的那般,克莱门特力挽狂澜用音乐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,或者就好比《死亡诗社》里所写的那般,基汀用哲思启发男孩们聆听死亡的声音,反思生的意义。但当我真正踏入教育行业,成为一名教师时,我才发现要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浪漫”姿态,还真不容易,这不仅需要情怀,更需要智慧。

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

刚工作时,我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。记得有个叫王刚(化名)的小男孩,在课上公然趴下睡觉,我拿起棍子向他打去,棍子咔嚓断成了两截。我心里一颤,后悔极了,怎么没个轻重。当我发现棍子打到了桌子上时,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。通过这件事我有了一个深刻的反思,即使是在气头上,即使是孩子们的行为很过分,作为一名老师,我应该有包容之心,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之后,我便不再体罚学生。但学生们依然是我行我素,因为这个,我哭过很多次,内心也绝望过,甚至想到了逃离教学,放弃教师这份职业。有位年长的搭班同事告诉我,要反思自己,积极地想办法,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。我想,天无绝人之路,我开始潜心研究教学,经常去听优秀教师的课,慢慢地,我的教学有了进步。有一学期,初三有个班的数学教师休产假,我接替了她的工作,学生的成绩由原本的倒数第一变成全年级第一,后来学校把我安排到高中部去教学,教学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。

莫为浮云遮望眼, 繁华落尽见真淳

在享受着教学带来的喜悦的同时,我也慢慢贪图安逸,开始养花。我精心地给它们浇水、施肥,但花却长得无精打采。

一次外出学习,我有幸接触到极为优秀的教育同仁,他们渊博的学识,宽阔的胸怀和超前的教育理念对我触动很大。我开始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学转向育人。

记得,有个男孩,学习成绩不错,人也很聪明。父母的过早离异,没能让这个孩子享受该有的爱和家庭教育,导致这个孩子的性格很叛逆,甚至为了报复他的父母,在外边找了个女朋友,晚上经常不按时回家。他爸爸知道他的情况后,多次说教不管用,就气愤地说:“让他自生自灭去吧。”得知此事后,我内心暗暗地告诉自己,我必须想办法帮帮这个孩子。我把他叫到办公室,用聊家常的形式和他交谈,说:“李斌(化名),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件事,让老师很郁闷。”他大概心里知道我找他的目的,听着我的询问,不抬头看我,也不啃声。一会儿,他凉凉地撂给我一句话:“老师,我又没犯什么错误。”

他的开口说话,让我觉得交谈的机会来了。我说:“今天中午我去楼下吃饭,一对小情侣的亲昵举动,完全不像个中学生,我看不惯,说了句:‘这是公众场合,注意自己的行为。’结果,小情侣回了我句:‘管你屁事。’甚至还对我怒目而视,一副要打我的样子,责怪我多管闲事。李斌,如果当时是你,出声制止他们的行为却被他们这么说,你会怎么办?”

他微笑着看了我一眼,说:“若是我,就不会直接去说他们,而是选择给他们写个小纸条,上面写上中学生谈恋爱的危害及公共场合礼仪,递给他们,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”。

我心中窃喜,佯装继续问下去:“这小情侣是我小区的俩中学生,以后吃饭,肯定还能碰着他们,你教我如何处理这件事,下次碰到他们我就能应对自如啦。”下午放学后,他拿来一篇“对待恋爱和礼仪”的文章,写得有理有据,有些点就连我都没想到。他给我讲他写的内容时,如数家珍,一副肯定奏效的样子。我看着他,淡淡地笑了,我知道这个孩子还是可以用道理来说通的。

一周以后,他的父亲打电话说:“李斌最近好像爱学习了。”我一直留意着他的情况,他开始慢慢进步,我也及时给予他鼓励,给他一定的任务,他的情绪也逐渐平静下来,成绩开始提高,高三毕业时,他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。

李斌的改变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,育人远比教学重要,一个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,都可以用努力来弥补,但一旦做人方面有问题,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发展。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:“人要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努力,达到与自我的和谐相处,与社会的和谐相处,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”。在处理问题的时候,老师们也应该选好出发点,以育人为目的教导他们。

有一次闲暇时,我才记起来我心爱的花,我已经很久没有给它浇水施肥了。但出乎我意料的是,它长得十分茂盛,还竞相开放,竟比之前精心呵护的时候长得还茂盛,我被惊呆了。也就在那一瞬间,我豁然开朗,我过分的浇水施肥,不仅没有促进花的成长,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,育人就如同养花一般,应该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成长,尊重他们的自我发展。

教师强行地给学生灌输知识,不仅不能使他们变得优秀,反而会使孩子越来越厌学,廉价的爱会使他们窒息,只有触及学生的灵魂,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律、自由,方能成人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
我与《皇帝内经》的结缘,使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十足的井底之蛙,我如饥似渴地读着《论语》《易经》等著作。它们无声地给我指明了学习、生活、教育的规律和方向。

“易医教同源”的体悟,让我格外留意孩子们的内心感受,我开导和鼓励着他们,同时也帮他们解决学习、生活上遇到的困难。一次数学课,我发现一个大男孩有点走神,我示意时,旁边的孩子说道:“老师,他今天过生日。”我了然地点了点头。下课时,我告诉班上的孩子,想占用大家两分钟的时间,给大男孩过个简单的生日,唱个生日歌。晚自习的时候,大男孩找到我,说:“老师,我想到宿舍休息会儿。”我问他:“你怎么了?身体不舒服,是感冒了吗?”他说:“没有,今天发生了好多事,都遇到一块了,中午的时候,妈妈发短信给班主任,说今天我过生日,今天上课老师你又……”说着,他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,又激动又有些不好意思,边擦眼泪边羞涩地说:“老师不好意思,没控制住情绪,今天课上走神是我的不对,还有生日祝福,我很感动,谢谢老师。”

我对他笑了笑,说:“没事,老师能理解你的感受。”大男孩哭了一会儿,我看他激动的心情也平静下来了,便和他聊了一会,聊完之后我问他再去不去宿舍,他说不去了,要回去做题,我嘱咐了他几句,便让他回教室。第二节自习课的时候,我看他在认真地做题,十分投入。我知道,他释怀了,放下了心里的压抑,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。这孩子虽然学习不好,但他懂得感恩,愿意将自己的欢乐与烦恼告诉我,让我觉得很欣慰。青春懵懂期的学生,在他们的成长路上,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,靠着教育的潜移默化,引领他们成就最好的自己。

教书随风潜入夜,育人润物细无声

孩子是一粒沉睡的种子,教师的教育就是给种子施肥、浇水,先唤起它的萌发,然后培育它的成长。课堂上师生的冲突,经常是因为老师爱孩子太切,孩子被爱所压抑,自然会起逆反心理,导致学生厌学,成绩下降,得过且过。如同花过分浇水,只会将它浇死。

教育要放缩得当,才能引导他们茁壮成长。教师的责任是点燃、唤醒,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,并体验生命的成长。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只要不断地给他们阳光与雨露,直到他们长成参天大树。

有一学期,我筹办学校“理想课堂”的交流报告活动,当学生得知此事时,有的说要帮我制课件,有的说要帮我找稿子上的错别字,他们一个个积极踊跃。那一刻,我的心里是暖暖的,被这些天真而又热情的孩子们所感动,我知道,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我可以更好的表现,这份单纯美好的心思,是我从他们身上获得的最大的回报。当我笑着说:“老师要去丢脸了。”他们顿时激动地纠正我,说:“老师,你一定可以成功的,我们相信你,你是最棒的!”看着他们因为我小小的一句话就这么较真的可爱模样,我的内心很满足。有了孩子们的鼓励,即使是最后不成功,这份收获也弥足珍贵。

孩子是花的种子,教师是育花者;花需养分才能萌发,孩子需教师的启蒙、唤醒才能成长;花在成长的过程中需不断汲取大地的养分,方能开得娇艳;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从师长那儿汲取力量,方能茁壮成长。孩子们的思维和灵魂一旦被唤醒,谁都无法阻挡他们成长的步伐。而我们肩上肩负的伟大责任,就是唤醒他们的“灵魂”,身为“灵魂”的呼唤者,我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,为自己实现教育的意义而自豪,更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而骄傲。

文章来源 | 原创

作者单位 |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

图片来源 | 作者提供

本期编辑丨孙昕

最新资讯
精彩图文
新闻排行
热帖推荐

澳门新闻网简介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中国图片 | 产品答疑

Copyright © 2012-2019 cns-photo All Rights Reserved

澳门新闻网 版权所有